当前位置:摇旗仨网>古风文案>精选93句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和注释(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)

精选93句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和注释(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)

时间:2024-03-27 09:41:32 古风文案 本文作者:admin
  • 相关推荐

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朗读

1、《鱼我所欲也》的翻译朗读

(1)、本文的中心论点是: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

(2)、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;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。

(3)、(要点)人的生命是宝贵的,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,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,不伸张正义,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,要量力而行,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,尽量避免对自己的***害,对生命的威胁。

(4)、“乡为身死而不受”中的“乡”通“向”,从前。

(5)、⑪[乡为身死而不受]先前为了“礼义”,宁愿死也接受施舍。乡,同“向”,先前、从前。

(6)、原文: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,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? 

(7)、 D.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,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,如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等。

(8)、第一段采用道理论证,第二段则运用正反两个例子继续论证。第一个例子是乞丐不食嗟来之食,正面论证了“舍生取义”;第二个例子,不辨别是否符合道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,从反面论证“舍生取义”。

(9)、(2)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:生,亦无所欲也,义,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开头以"鱼"和"熊掌"为喻,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,请写出原句:鱼,我所欲也,熊掌,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

(10)、译: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,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。

(11)、其次,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、生动有趣,孟子喜欢使用比喻,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,以“舍鱼而取熊掌”巧妙地比喻“舍生取义”,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。

(12)、原文:使人之所***莫甚于死者,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? 

(13)、译文:通过某种方法就能保全生命却不采用,通过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,却不采用。

(14)、☞初中语文重点文体知识梳理(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分析与总结)

(15)、鱼,是我所想要的;熊掌,也是我所想要的。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,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。生命,也是我所想要的。正义,也是我所想要的。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,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。生命是我所喜爱的,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,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;***是我所厌***的,但我所厌***的还有超过***的事,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。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,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,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?如果人们所厌***的事情没有超过***的,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,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?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,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;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,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。由此可见,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(那就是“义”);但我所厌***的还有超过***的事,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,人人都有,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。

(16)、☞统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汇总(1-22课)

(17)、(3)乡为身死而不受(乡通向,从前)  故患有所不辟也(通“避”,躲避)

(18)、(2)所识穷乏者得我与(得通德,指感激) (与通欤,语气助词)  

(19)、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苟得也;死亦我所***,所***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辟也。

(20)、“是心”指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,应该舍生取义;“本心”指羞***之心。根本原因是“失其本心”。

2、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和注释

(1)、②[苟得]苟且取得。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。

(2)、(1)所识穷乏者得我与(通“欤”,语气助词)

(3)、译: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,就接受它,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?

(4)、***上主张实行“王道”、“仁政”。反对“霸道”、“暴政”。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、安定人民、少收赋税,减轻刑罚,使百姓“不饥不寒”。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,有一定进步意义,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,根本行不通。

(5)、关于本文的论点,有的说是“舍生而取义”;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“义”,“舍生而取义”是最高要求。你的看法呢?

(6)、一箪(dān)食(shí),一豆羹(gēng),得之则生,弗(fú)得则死。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(cù)尔而与之,乞人不屑(xiè)也。

(7)、这篇文章的学习要点有:提取作者的观点;梳理论证思路;理解作者的观点。

(8)、生命是我所喜爱的,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,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;***是我所厌***的,但我所厌***的还有超过***的事,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。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。

(9)、(1)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,比***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。

(10)、原文:一箪食,一豆羮,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。 

(11)、本文出自《孟子?告子上》,作者孟子,战国时期鲁国人,思想家、教育家,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。还学过他的文章有《得到多助,失道寡助》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 (附“四书”:《孟子》《论语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)

(12)、朱熹说:“此章言羞***之心,人所固有,或能决生死于危迫之际,而不免计丰约于晏安之时,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。”(《四书章句集注》)这段概括主旨的话,还是比较恰切的。

(13)、☞初中生名著电影汇总,在线观看(附中考名著书目)

(14)、 一箪食,一豆羹,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。

(15)、一箪食,一豆羹,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。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尔而与之,乞人不屑也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!为宫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识穷乏者得我与?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妻妾之奉为之;

(16)、(1)不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(思想),每人都有,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。

(17)、  D.“此之谓失其本心”中的“此”是指“为宫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识穷乏者得我”而受“万钟”俸禄;“本心”则指的是羞耻之心。

(18)、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。

(19)、C、本文所强调的“义”与市场经济下的“利”不矛盾,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、讲道德,不做违法乱纪的事。

(20)、◆九年级下册课文批注+字词(WORD)(30元)

3、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

(1)、一箪(dān)食(shí),一豆羹(gēng),得之则生,弗(fú)得则死。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(cù)尔而与之,乞人不屑(xiè)也。

(2)、《鱼我所欲也》选自《孟子.告子上》。《孟子》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内容包括孟子的***活动、***学说、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。《孟子》虽然也是语录体、问答对话,但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在《论语》的基础上有所发展。本文的主旨是舍生取义。

(3)、原文:为宫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识穷乏者得我与? 

(4)、  C.本文使用了比喻论证、对比论证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。

(5)、翻译:生命是我所想要的,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,如果两者不能够同时都具有的话,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。

(6)、一碗饭,一碗汤,吃了就能活下去,不得到它就会饿死。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,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;用脚踢给别人吃,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。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。这样,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?是为了住宅的华丽,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?从前(有人)为了(道义)(宁愿)死也不愿接受(别人的施舍),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;从前(有人)为了(道义)(宁愿)死也不愿接受(别人的施舍),现在(有人)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;从前(有人)为了(道义)(宁愿)死也不愿接受(别人的施舍),如今(有人)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。这种(行为)难道不可以停止吗?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。

(7)、☞2020秋统编版7-9年级上下全册教案课件

(8)、下列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,有误的一项是(    )

(9)、☞统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汇总(1-25课)

(10)、原文: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苟得也;死亦我所***,所***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辟也。 

(11)、A、蹴尔而与之  (蹴:践踏、用脚踢、踢)

(12)、原文: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妻妾之奉为之; 

(13)、翻译:凭借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,但有人不用;凭借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,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。

(14)、译文: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,过路的人也不会接受;用脚踢着给别人吃,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。

(15)、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,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?使人之所***莫甚于死者,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?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,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***有甚于死者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

(16)、翻译:原先为了礼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(一箪食,一豆羹),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它。

(17)、如果人们所厌***的事情没有超过***的,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,哪一桩不可以干呢?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,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;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,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。

(18)、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,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,却不肯采用如果人们所厌***的事情没有超过***的,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,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,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;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,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。

(19)、 C.孟子通过举例,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“礼义”,观点明确。

(20)、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苟得也。

4、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视频

(1)、使/人之所***(wù)/莫甚于/死/者,则/凡可以/辟(bì)患者/何不为(wéi)/也?由是则/生/而有不用/也;由是则/可以辟(bì)患/而有/不为(wéi)也/。是故/所欲/有甚于/生/者,所***(wù)/有甚于/死/者。非/独贤/者/有/是心/也,人/皆有之/,贤者/能/勿丧/耳。 一箪(dān)食/,一豆羹(gēng)/,得之/则/生,弗(fú)得/则/死。

(2)、译: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(施舍),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。

(3)、☞7-9年级重点必背古诗文全汇总!(可下载打印版)

(4)、☞苏教译林版初中英语7-9年级(上下册)英语全册单词课文跟读音频(全)

(5)、乡(xiàng)/为(wèi)/身死/而/不受/,今/为(wèi)/宫室/之美/为(wéi)之/;乡/为(wèi)/身死/而/不受/,今/为/妻妾/之奉/为(wéi)之/;乡/为(wèi)/身死/而/不受/,今/为/所识/穷乏者/得(dé)我/而/为(wéi)之/:是/亦不可以/已乎?/此之谓/失其本心。

(6)、   通过对中心论点“舍生取义”的论述,阐明了义重于生,当“义”和“生”不能两全时,应该舍生取义的道理,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“本心”,告诫人们不能见利忘义。

(7)、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: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***有甚于死者。

(8)、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(jiān)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(jiān)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(wéi)苟(gǒu)得也;死亦我所***(wù),所***(wù)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辟(bì)也。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,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?使人之所***(wù)莫甚于死者,则凡可以辟(bì)患者何不为(wéi)也?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,由是则可以避(bì)患而有不为(wéi)也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***(wù)有甚于死者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

(9)、本来,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,即“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、妻妾之奉、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。”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,加强了气势,增强了感情,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、理直气壮。

(10)、译文:那是因为他们想要的,有胜过生命更宝贵的东西,他们所厌***的,有超过***的事。  

(11)、B、文中能够体现“性本善”思想的句子是“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”。

(12)、“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”中的“得”通“德”,恩惠,这里是感激之意。

(13)、①比喻论证。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。用行道之人弗受,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。②对比论证。鱼和熊掌对比,生与死对比,一箪食,一豆羹与万钟对比,向和今对比。③举例论证。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。

(14)、运用比喻,通俗易懂。本文做到了“喻巧而理至”。文章一开始便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:用“鱼”比喻“生”,以“熊掌”喻“义”,二者只能选其由此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“舍生取义”,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,既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,又形象生动,引人人胜。同时也巧妙的引出了中心论点,显得水到渠成而不突兀,给读者鲜明的印象。

(15)、  C.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“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”。

(16)、第二段: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。(第一层(1-2句)从正面举例,说明义的存在。第二层从反面举例,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。)

(17)、于我何加焉(       )是亦不可以已乎(       )故不为苟得也(         )。

(18)、译:以前为了礼义宁肯***,也不接受,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。

(19)、☞寒假预习|2020年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汇总(全)

(20)、☞八上期中考前复习专项训练专题汇总(1-24)

5、《鱼我所欲也》,原文及翻译

(1)、(译)一碗饭,一碗汤,吃了就能活下去,不吃就会饿死。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,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;用脚踢着给别人吃,乞丐也不愿意接受。(可是有的人)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。这样,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?是为了住所的华丽、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?从前(有人)为了(道义)(宁愿)死也不愿接受(别人的施舍),如今(有人)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;从前(有人)为了(道义)(宁愿)死也不愿接受(别人的施舍),如今(有人)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;从前(有人)为了(道义)(宁愿)死也不愿接受(别人的施舍),如今(有人)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。这种(行为)难道不可以停止吗?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(指羞***廉耻之心)。

(2)、译文:生命是我想要的,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,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;***是我所厌***的,但我所厌***的还有超过***的事,所以灾祸我不躲避。

(3)、从前(有人)为了(道义)(宁愿)死也不愿接受(别人的施舍),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;从前(有人)为了(道义)(宁愿)死也不愿接受(别人的施舍),现在(有人)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;

(4)、⑥[万钟]优厚的俸禄。钟,古代的一种量器。

(5)、妻妾之奉(         )乞人不屑也(         )贤者能勿丧耳(           )。

(6)、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,鱼是我想得到的,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,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,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。生命是我所珍爱的,义也是我所珍爱的,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,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。

(7)、☞2020春学期丨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《补充习题》答案

(8)、B、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,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,这样写的好处是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,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。

(9)、由此可见,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(那就是“义”);但我所厌***的还有超过***的事,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,人人都有,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。一碗饭,一碗汤,吃了就能活下去,不得到它就会饿死。

(10)、译文:从前为了礼仪宁肯死也不愿接受,现在却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就接受了它。这种做法不也可以让它停止了吗?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。

(11)、一箪食,一豆①羹②,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。呼尔而与之③,行道之人弗受;蹴④尔而与之,乞人不屑⑤也。万钟⑥则不辩⑦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⑧焉!为宫室之美、妻妾之奉⑨、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⑩?乡为身死而不受⑪,今为宫室之美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妻妾之奉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:是亦不可以已⑫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⑬。

(12)、原文: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  

(13)、  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!为宫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识穷乏者得我与?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妻妾之奉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: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。